新聞轉自(央視網消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作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的四川,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加快推動區域協同創新,進一步激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活力?
國家超算成都中心位于成都興隆湖畔。在這里,每秒運行速度達10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正在晝夜不停地展開著計算工作。它在滿足本省需求的同時,也為重慶的創新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算力支持。
設立在重慶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借助成都超算中心計算資源和技術服務能力,將驗證汽車外形時間從之前2—3個月,縮減到現在兩三天。
從國家超算成都中心到綿陽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目前,成渝兩地已實現總價值約124億元的12728臺(套)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科技創新和檢驗檢測服務。
與此同時,擁有豐富科教資源的四川還充分發揮大院大所多、科技人才匯聚的優勢,聯合重慶設立科技智庫聯盟、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等,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共享人才專家資源。
優勢互補、協同共享為川渝兩地科技創新注入強勁動能。目前,川渝已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共聚集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15個,引進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科創類項目109個。
從“區域邊緣”到“改革前沿”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離不開兩地間的產業協同配套。川渝高竹新區是兩地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從昔日的“區域邊緣”到現在的“改革前沿”,川渝高竹新區是如何做到的?
川渝高竹新區位于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是川渝兩省市共同批準設立的跨省域共建新區,規劃面積266平方公里。一大早,新區里不少企業的生產車間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2020年12月,川渝高竹新區正式批準設立,新區成立后首先確定了產業發展方向。
產業要發展,硬件配套必須跟上。為了解決當時新區交通“近而不快”以及用水難等問題,川渝兩地打破行政區劃,多部門聯動破除行政壁壘。2023年7月,連接川渝高竹新區和重慶中心城區的G65高速高竹互通正式通車,半小時就能到重慶,“跨省公交”開到了園區門口。
為了幫助企業穩步發展,川渝高竹新區還加快政策聯通。一方面,建成跨省域運行的供電服務中心和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實現水、電、氣等生產要素“同城同價”。一方面,成立了行政、社保、質檢、金融等聯合辦事機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入駐企業1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6家,90%的產品配套重慶。
如今,行走在新區重慶路上,幾家汽摩配套企業已完成基建,開始安裝調試設備;廣安路上,西部模具城正在抓緊建設;川渝大道上,科技創新基地產業孵化區主體工程大部分已完成,將迎來1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跑出發展“加速度”的川渝高竹新區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