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裝備行業發展歷程及發展趨勢驅動因素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物流裝備在物流產業鏈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推動物流裝備智能化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物流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推動物流行業降本增效。物流裝備智能化發展也是適應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發展趨勢相適用。我國在具體細分行業領域的規劃制定和政策實施上均對智能物流和智能物流裝備行業給予了較大力度的支持,智能物流裝備發展前景整體向好。
1、智能物流行業概況
智能物流是物品從供應方向需求方智能移動的過程,包括智能包裝、智能裝卸以及信息的智能獲取、智能倉儲、智能運輸、智能配送、加工和處理等六項基本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實現貨物的流動狀態實時顯示、全程監控,確保貨物能夠及時地送達到客戶手中。智能物流是一種經濟、可靠、高效和環保的物流體系。
工業物流的概念形成于 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發展至今已有 70
多年歷史,經歷了人工時代、機械時代、自動時代和智能時代的演變。1962
年,德馬泰克建造了世界首座基于堆垛機技術的自動化立體倉庫,標志著物流倉儲自動化的開始。此后,自動化高架倉庫在美國和歐洲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專門的自動化倉儲物流體系。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興建自動化高架倉庫,并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逐步成為當今世界上擁有自動化高架倉庫最多的國家之一。2003年,德國物理研究院(IML)研制出首臺輕型高速穿梭車,使得倉儲物流技術進入高柔性自動化時代。2010
年以后,現代社會物流進入智能時代,在自動化的基礎上,結合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對貨物信息進行采集和處理,實現無人作業。目前,全世界先進的倉儲物流系統仍然主要集中于歐洲、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國內智能物流行業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智能物流行業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但總體上來看,我國智能物流的應用狀況與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差距較大。總體來看,國內自動化物流系統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2、智能物流裝備行業發展趨勢
(1)數據處理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自動化、信息化的一種高層次應用,智能處理技術應用于企業內部決策,可通過對大量物流數據的分析,對物流客戶的需求、商品庫存、物流智能仿真等作出決策。物流作業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庫存水平的確定、運輸(搬運)路線的選擇,自動導向車的運行軌跡和作業控制,自動分揀機的運行、物流配送中心經營管理的決策支持等問題,未來全面利用智能化技術,即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原料入廠、生產加工、成品倉儲及配送作業中某些問題的能力,使商品或貨品從源頭開始被實施落實跟蹤與管理,實現信息流快于實物流,將極大地提高生產及倉儲作業的高效性、方便性、快捷性、精準性和安全性。物流智能獲取技術將使物流從被動走向主動,實現物流過程中的主動信息獲取,運輸過程與貨物的主動監控及物流信息的主動分析。
(2)技術系統集成化
在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領域,解決方案包含多種技術的應用,通常是將軟件、硬件與通信技術組合起來滿足需求,將原本多個獨立的系統和設備進行集成,集成后的各系統和設備高度融合,能夠有機、協調地工作,以發揮整體效應,充分滿足客戶需求。智能化處理不僅需要自動化的設備,同時也需要對系統操作進行優化的智能化軟件。隨著人工智能、視覺識別、紅外通訊、激光定位、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
通訊等前沿技術均在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領域中逐步得到廣泛應用,未來的系統產品集硬件設備、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軟件算法等為一體,從而更好地提升生產及物流作業水平效率和降低成本,進一步提升制造業供應鏈智能化水平。物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智能物流裝備技術的提升,也使得物流行業的工作效率迅速提升,促進智能物流裝備行業的發展。
(3)客戶應用定制化
未來不同智能物流產品將根據客戶不同的應用場景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客戶應用定制化和差異化也是未來智能物流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由于智能物流的輸送系統、分揀系統、倉儲系統和智能工廠系統的應用場景不同,客戶對系統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為使客戶建設的系統能夠更加貼近使用需求,需要在項目建設初期根據客戶的行業特點、行業規范、貨品類型、功能需求、相關配套工程、預算規模等眾多因素進行方案設計,并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定制化的軟硬件產品研發,以更好地服務客戶。通過軟件管理硬件資源,將實現硬件資源虛擬化、物流流程數據化、管理過程可編程、一切數據流程化,通過軟件運行處理大數據,做出科學決策,賦能智慧物流。
3、有利因素
(1)相關政策和行業規劃助力行業快速發展
行業主管部門、監管體制、主要法律法規鼓勵企業在倉儲、裝卸、搬運、揀選、包裝等各環節采用智能化的倉儲物流技術和裝備,提升各環節的作業效率,營造了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行業環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未來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與推動作用,有利于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物流費用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2008~2020年度我國物流費用占 GDP 的比重不斷下降,物流費用占 GDP
的比重由 2008 年度的 17.6%下降至 2020 年度的 14.7%,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物流費用與 GDP 的比率穩定在
8%~9%左右仍有一定距離。根據《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到 2025 年度,要推動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 GDP 比率下降至
12%左右。”我國需要進一步提高物流效率以有效降低物流總費用,物流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智能物流技術裝備更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國智能物流裝備市場前景廣闊。
(2)行業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在智能物流技術裝備行業的細分領域而言,智能倉儲、智能分揀和智能輸送細分領域均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細分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促進智能物流技術裝備行業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提升。此外,智能物流技術裝備下游應用場景廣泛,相關設備可廣泛應用于電子商務、醫療醫藥、煙草、工業機械、建筑材料、汽車制造等多個產業鏈下游行業和領域。作為上述下游行業的重要設備提供方,智能物流技術裝備的需求將隨著這些行業的發展而不斷擴大,智能物流技術裝備行業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
(3)底層技術和新興技術的持續進步,促進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傳感器技術、定位技術,以及物流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智能物流的輸送分揀效率以及倉儲空間的利用率,降低了企業成本。未來,視覺、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智能物流與智能制造行業的應用將變得愈加廣泛,能進一步高效地整合、管理和調度數據資源,推動物流行業的智能化轉變。
4、不利因素
(1)專業人才缺乏
高端智能物流技術裝備領域融合多學科的高精尖技術,對人員的技術要求高,人才培養周期長,導致了國內高端智能物流技術裝備行業的研發人才隊伍建設不能充分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同時我國智能物流技術裝備行業起步較晚,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較缺乏。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國家物流裝備行業規模穩步擴大增長,專業人才的缺乏問題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2)市場集中度較低
我國智能物流技術裝備行業起步較晚,行業內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資金實力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抗風險能力偏弱,在與國際上主要的智能物流技術裝備供應商競爭時,整體實力仍然偏弱。因此,我國智能物流技術裝備市場集中度不高,僅有少數企業具有從工藝研發、流程設計、生產加工到系統集成等多環節的整體協調控制能力。較低的市場集中度,使得眾多規模較小的企業在低端領域競爭,不利于形成品牌效應,也不利于行業整體競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新聞來源于: